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尹成君发自杭州,报道了本赛季中超联赛中张玉宁等国脚的表现情况。
在3月26日结束的一场关键比赛中,中国国家足球队以0:2不敌澳大利亚队,队员们随后告别杭州,各自返回俱乐部备战即将重启的中超联赛。本周末,中超联赛将重燃战火,而国足队员将再次面临一周双赛的挑战。然而,部分国脚面临着在俱乐部无法保证出场时间的困境。
由于本赛季中超联赛为世预赛让路而短暂停摆,导致许多球员无法在联赛初期稳定出场。主教练伊万科维奇公布的33人集训名单中,虽然召集了大量人马赴迪拜进行封闭训练,但最终的结果并不如人意。两场世预赛,中国队一球未进,依旧小组垫底。从结果来看,这样的集训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伊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家队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大约60%的球员在联赛开始阶段很难有稳定的出场机会。像张玉宁、汪海健、李磊等球员在各自的俱乐部没有稳定的出场时间,谢文能、徐皓阳等球员的出场机会也相当有限。这种情况在一个月前就已经被媒体尖锐地指出。统计显示,参加本次世预赛的国脚中,平均联赛出场率不足50%,其中核心球员如张玉宁的出场率甚至不到20%。
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中超俱乐部为了追求成绩更倾向于使用外援或年轻球员,导致部分国脚沦为战术“牺牲品”。例如,张玉宁所在的北京国安本赛季主打外援前锋组合,压缩了他的出场时间;另一方面,部分俱乐部为推行U23政策,使年轻球员获得更多机会,而老牌国脚则失去了位置。
尽管如此,伊万教练仍然必须带上这些可能无法保证稳定出场的国脚。他们中有一些年轻球员如王钰栋,虽然在俱乐部表现出色并一鸣惊人被伊万相中成为国脚,但总体而言,国脚们的状态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有的球员因频繁参赛而疲态尽显,有的则因上场时间不足而显得生疏。
对于伊万的战术体系而言,需要球员间的高度默契。但在俱乐部多为替补角色的国脚们,往往无法形成稳定的战术执行习惯。这导致在国家队比赛中,球员们经常需要快速适应不同的角色和职责,效率大打折扣。同时,长期坐冷板凳的国脚们也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心态问题。
有人认为伊万是在赛后“甩锅”,指责他没有挑选出更合适的球员。但实际上,这并不容易做到。现在中超俱乐部的进攻线基本上都由外援占据,如果挑选出近两轮中超出场时间多但没有太多国家队经验的球员,可能会引发更多不满。因此,伊万只能在短时间内继续信任这批已经摸爬滚打出来的球员。
伊万的抱怨折射出中国足球的矛盾:在追求短期成绩与夯实长期基础之间摇摆不定。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脚“联赛隐身”的问题,即使进入附加赛也难以真正晋级世界杯决赛圈。因此,中国足协需要在政策制定中展现更大的魄力,缓解俱乐部用人逻辑与国家队需求的冲突,完善球员留洋通道,并真正构建以本土球员为核心的国家队体系。
这两场失利是否能让国家队、足协、俱乐部各方痛定思痛?这场由“出场率危机”引发的震荡,或许能成为重构中国足球体系的契机。我们期待着中国足球能够从中汲取教训,走出困境,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