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超联赛的冠、亚军,上海双雄海港和申花近期在亚冠赛场上的表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在客场的大败出局,令不少球迷感到失望和愤怒。这一“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效应再次被大家所察觉。
从上海媒体的角度出发,我们深知这两支队伍能够从瑞士轮新赛制预赛阶段晋级到16强,已经是来之不易的成就。当前中超球队的实力和财力,决定了我们无法像过去那样对冠军抱有野心。竞技层面固然要追求卓越,但足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比赛。
中超联赛的实力和地位如何?球迷们早已心知肚明。那些仍然扯着“亚冠是为国争光”这个伪命题进行道德绑架的人,其实只是出于纯粹的恶意。在法理上,除了国家队的赛事,俱乐部层面的洲际竞技并不能算是“为国争光”。踢得好与不好,技术分数的起伏都代表着中超的实力,而中超就是一个商业单元,与意甲、德甲、西甲等联赛无异。
现在的亚冠已经取消了外援限制,金钱可以堆砌出全外援全首发的阵容。然而,这样的虚荣心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中超俱乐部未能进入亚冠精英联赛八强,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亚冠就像一个消耗巨大的绞肉机,比鸡肋更为棘手。
为什么中超球队还要参加亚冠呢?这是因为中国联赛并非以“亚冠预选赛”的形式出现,球队参加亚冠更多的是一种上下级关系,是亚足联抓取各会员联赛领先者参与其商业赛事的结果。对于参加这样的赛事,中超球队有着自己的考量。
从经济层面来看,申花和海港参加亚冠所获得的收入与他们的支出相比微乎其微。相对于中超顶级俱乐部的工资支出,亚冠的奖金占比极低。与欧洲豪门俱乐部相比,如意大利的国际米兰,其进入欧冠八强所获得的奖金与其工资支出相比,差距悬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多线作战对球队来说风险巨大,需要考虑到球队阵容厚度、轮换制、伤病情况等因素。
在人才储备方面,中国有能力和水平的球员已经不多,加上年龄、伤病等综合原因,很难支撑常态化的一周三赛。如今,日韩的替补球员就能与我们的一线队伍打得难解难分。因此,对于一个有联赛冠军竞争力的球队而言,需要权衡联赛和亚冠的轻重关系。
具有联赛冠军竞争力的球队应该如何抉择呢?这并不是一个难题,对于管理层和真球迷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球队只需要为自己的投资者和球迷负责即可,无需理会那些执着要求“在亚冠为国争光”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的广州恒大队在亚冠赛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现在的恒大俱乐部已从中国足球版图中消失,这也提醒我们中超的现实状况。尤其那些总是提及“恒大”的伪球迷应该明白,现在的中超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中超最直接的“自知”就是每赛季前的“欠薪大览”。这是当下中超最客观直白的现状。至少一半的中超俱乐部只是为了谋求生存而努力,“内行内战”的优秀已经足够,但中超有能力“外战”吗?
因此,亚冠名额的减少对于中超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现在的亚冠可能只是一个“鸡屁股”,不再是鸡肋般的存在。我们需要正视现实,理性看待中超球队在洲际赛场上的表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为中超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